“用工荒”背后,职校困局却难纾解?
摘要:很多职校生并不是被作为“人才”,而是“人手”对待。
导语
一、职校毕业生高就业率背后,技能人才缺口愈加凸显
去年12月,一则关于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的报道中,深圳技师学院激光教研室主任孙志娟表示:“每个同学手上有2到4个录用通知书。”
而后,“职校学生人手2到4个offer”与“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抢空”相关话题直接登上微博热搜榜。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5年,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中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
但是,职校学生高就业率的背后,却是技术人才短缺的现实。去年2月,国新办举办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表示,我国技术工人普遍短缺,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
去年7月,人社部公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提到,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较为明显。新进排行30个职业中,近半数与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相关,所需职业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
同年10月,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最缺工”100个职业中,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两个大类职业需求保持旺盛势头。从100个职业分布看,有74个属于上述两大类职业。新进排行的24个职业中,有17个与制造业相关,如“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真空电子器件零件制造及装调工”等。
技术人才缺口愈加凸显也折射出技能教育的办学困境。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到2018年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呈连续减少趋势。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3872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70.42万人。到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缩减至1.02万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减少至557.05万人。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的技能教育整体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无论是课程供给、师资力量,还是学生的技能培养等方面都落后于市场要求。学产脱节导致的最明显问题就是职校学生在人才市场缺少竞争力,求职时只能放低期待,因此大多学生和家长对于职校的接受程度都不高,职校招生其实并不容易。
二、职校扩招趋势明显,职校学生仍受偏见
2019年,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汇报中,对中国高职招生作出部署:“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今年扩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从数据来看,近年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呈上涨之势。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00.37万人,比上年增加43.32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1.70%;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76.47万人,比上年增加21.2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46%。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9.99万人,比上年增加8.76万人,增长10.79%;在校生224.37万人,比上年增加14.67万人,增长6.99%。
202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644.66万人,比2019年增加44.30万人,增长7.38%,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38%;在校生1663.37万人,比2019年增加86.90万人,增长5.51%,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96%。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01.46万人,比2019年增加11.46万人,增长12.74%;在校生249.40万人,比2019年增加25.04万人,增长11.16%。
去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提到,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职普比例较低的地区要重点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积极拓宽生源渠道等。
尽管当前职业教育受到政策鼓励,但是职校学生并未因此摆脱一直以来受到的偏见。长期以来,中考作为分水岭,自然而然地将初中毕业生分割成普高、职校等不同状态。而职校学生往往被家长和孩子视作迫不得已的选择,故而被打上了“成绩差”“不优秀”等标签。
如今,普职五五分流成为趋势,或将有更多学生不得不进入职校体系,但大众对于职校的偏见依旧没有消失。中职、高职毕业生超高就业率的背后,其就业质量与待遇问题更值得重视。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5440元,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295元;与2015届相比,五年来本科生起薪涨幅为23.6%,高职生起薪涨幅为15.7%。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曾表示,在社会存在“用工荒”的情况下,很多职校生并不是被作为“人才”而是“人手”对待,他们有的进入职场后的起薪可能并不比本科生低,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却缺乏挑战性,涨薪空间狭窄,由于受学历所限不能评高级职称,技能人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与高学历人才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是影响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方面。
三、技术人才需求持续增加,职教质量仍待提升
熊丙奇也曾提到,职校生“抢手”,为何学生和家长却不愿意主动选择中职、高职?这是因为就业率并不等于就业质量,就业机会也不等于发展机会。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与偏见,必须提高职校生的就业质量,给职校生平等的职业发展、晋升空间。
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推动,也需要市场力量的拉动,形成合力促进技能教育的升级。
近年来国家颁布的政策不难看出对技能教育和技能人才的重视。去年6月,人社部、财政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等五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明确学徒培养目标以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级工、高级工及技师、高级技师为主,培养期限为1-2年,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年。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原则上为5000元以上。
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各行各业都可能迎来被改造的机会,技能人才需求仍将持续提升。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达到6200万人,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达48%。
与此同时,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技能人才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职校办学也须跟上新要求。多鲸资本合伙人、里畔商学院院长葛文伟认为,产业链中的技能教育首先要突破的是专业攻坚,当前中国的技校无论是师资、课程,还是所谓的实验室,几乎面临着重构。他提到,技能教育必须现代化,了解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到底要做什么,要具备哪些能力,提供高质量的供给,打通职业培训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结合链路。
改善职校学产脱节的现状,实现产业链与职校教育相衔接,为职校生提供更优化的成长路径,职校生才能不惧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更多优质的技能人才供给,也能为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改善技能人才在求职与工作中时常要面对偏见与不公的残酷现实。
本文为鲸媒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ID:jmedia01 获取授权,否则鲸媒体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