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过去五六年主导技术的革新是直播,未来的五年技术改进的最大一波机会,应该是来自AI……”张丽君讲道。

导语

“如果说过去五六年主导技术革新的是直播,未来五年技术改进的最大一波机会,应该是来自AI……”张丽君讲道。

3月21日,创新工场第三届“321创新教育峰会”在创新工场北京总部举行,工场教育领域投资团队以及90余位教育行业被投企业高管共同就AI赋能教育场景、探索职业教育的边界等话题展开探讨。

据创新工场合伙人郎春晖介绍,自2010年开始关注教育赛道至今,创新工场教育组投资项目数量翻倍,在细分领域、投资阶段、线下拓展等方面都有所延展,形成了从天使到Pre-IPO的全阶段覆盖;完成全产业链立体布局,投资领域包括学前教育、K12学科类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教育科技平台,投资项目超过30个。

“AI+教育、人才的供与求,也是2019年教育行业发展趋势的两大关键词。”创新工场合伙人张丽君总结道,整场峰会围绕这两个话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

AI人才的供与求

创新工场合伙人张丽君表示:“我们投资了很多K12领域的教育项目,到最后发现,教育行业的根本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会上,她就AI人才的供与求作了主题演讲。以下内容来自张丽君演讲,鲸媒体整理。
•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服务载体不断演进
互联网教育经历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微信三个阶段,对应着传统教育行业的三类基本商业模式,并无本质变化,只是边界不断模糊,演进速度更快。但是当AI出现以后,内容跟服务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在当时,只是一个模糊的感觉,可能会融合,怎么融合呢?当时不知道,只是觉得好像AI出现了,会发生一些反应。去年321峰会上,我们在思考技术的核心:内容、数据、场景,这三者是在一起的。而AI只是技术的一种方式,它对于教育来说一定要应用到场景来,而且一定是带着内容,只有数据是没有用的,一定得和真正的教育相关的教学体系深度连接。在过去一两年,AI技术和内容深度连接的紧密度越来越紧,在教学场景里进行了非常多的应用,目的是一边让老师能够有更好的应用,有幸福感;另外一边是学生体验有趣,快速反馈,有成就感。我们不只是在讲AI,更重要的是讲AI怎么真正融入构建教学场景。

到底过去一两年,尤其是过去一年我们看到了什么,它是怎么融入的?到底是经历什么样的过程?

(互联网教学服务载体的演进)

互联网教育开始起来是在2008年,很多人听过这个词叫MOOC,这是互联网教育的第一波,MOOC加博客。那个时代基本上用的是录播的视频,再加上用文字第一波的互动,是一个非常慢的过程,上课用的是40分钟的录播视频,当时很多人对MOOC寄予厚望,后来发现不行。那一波宣告失败,没有大规模的应用起来,虽然沉淀了很多好内容,好老师,但是用不起来。

第二波是从2013年开始,大量的在线直播技术被应用于教育行业,不只是所谓的远程教育传播方式,现在课堂上有互动,而且在课后的服务,可以随时说话,可以看到对方的反应,互动性特别好。还有PPT、白板,随时可以写字,还有上麦。

但问题是什么呢?整个过程很难结构化,你要想知道这一个学生在这一节课里在那个点上掌握得好不好,你拿过来一个小时的视频没法分析,老师说话,学生说话,跟线下面授很像的过程,是非结构化的,你想从中提取信息不太容易。

现在进入到一个什么状态呢?现在是融入状态,录播加直播加微信。现在很多教育机构发现如果你让老师直播讲,讲得不好,中间会有很多废话,把很多精致的环节做成很好的短视频,在课堂上使用,中间穿插很多高频的结构化的实时互动,有点像游戏。

这两个方面都已经被非常好地应用于新的一波教育项目中,包括之前一些教育项目,无论是VIPKID,还是其他的做直播的教育项目都在开始往这个方向去尝试,在课堂里面增加更多的优质内容和互动形式,使得这个数据结构化,这样可以知道学生这节课参加多少次提问,这个过程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于老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分析,这个过程能够使你的替代速度更快。教育行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很快,根本原因也是更多数据可被收集,更快反馈,更快迭代,整个产业发展更快了。 

再远一点是未来了,完全的AI老师,AI的助教,AI的同学,但是现在这个阶段AI还没有完全到那个状态,AI还没有办法完全替代老师,情感的连接部分,陪伴的部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部分,现在的AI还不行。但是未来可能会走到那样一个状态。

·学习场景的不断融合

这个融合不只发生在互联网载体上,还发生在哪里呢?

教学形式很多,不同的教学方式价钱也不一样。但从当前来看,我们发现教育行业的场景,大家都在不断地往中间走,下面的人想要往上走,因为他希望提升效率,人员的成本不会这么高,上面的人想要往下走,因为他们过去的方式不能保证教学效果。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开始往中间走。这是我们看到融合的趋势。

去年越来越多偏向于那些定价在200元到2000元中间的产品,没有那么便宜也没有那么贵。但是我们认为最后会落在两个场景:一个是在家里自己学习,每个孩子独立学习;一个场景是在线下的教育机构,无论是双师,还是智能教材,把产品应用进去。它的渗透率可以非常高。也是我们认为很重要的应用趋势,场景不断往中间融合。

融合的核心是什么?无论怎么融合,我们认为有三个很重要的词:课程感、参与感、现场感。这三个词对于原来做传统面授的机构往线上走,或者对于原来做纯互动的内容,往课程感走,都很重要。

比如“得到”、“流利说”,它们在不停地讲它们去做大学,要做服务,就是往下面走,不断地塑造课程感:你不是在看一本书。线下的教育机构对于这三点非常了解,让学生不停地参与,要互动,有现场感,但是在尝试做线上课的时候会发现这个感觉的塑造不太容易,要尝试各种新的办法去产生这个感觉。

怎么产生呢?我举一些例子,比如说课程感,一定是不能随时让他上课,到点才能上课。要有助教体系、作业体系,这才是一个系统。第二个部分是参与感,有效真实互动。他们的互动层次越来越高,怎么样用一个可以外化的方式感知到这个互动,从最开始10分钟的一次答题,到设计好多少秒有一次跟用户的互动,拉回他的注意力。还有就是现场感,有些可以做直播,老师可以点你的名字,还有是实时反馈,实时弹出来哪个同学怎么样或者分组PK,这些有助于带来现场感的形式。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些案例,这些都值得大家探讨,要让一个学生有真正的沉浸感、有参与感、有陪伴感。

·AI赋能教育,追求更高的性价比

接下来具体到AI赋能一个企业的时候,到底能够做哪些事?赋能的场景是什么?

追求更高的性价比,追求更高的品质,更便宜的价格,这是AI做的事情。怎么做到呢?更高的品质,在教育行业的核心是个性化,做到因材施教。

在个性化的方向上,具体的应用场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内容生产迭代上,AI一定要应用到内容的生产和迭代里面去,内容是核心。另外一个是培养质量的评估上,过去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很慢,很长周期评估一次,未来可以让它更高频,有助于整个行业快速迭代,也可以在教学不同的环节进行更精致的评估。

AI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影响是联动的。包括教学设计也是这样,整个教学设计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不断地螺旋式上升,很难拆出来一个单独的部分去评估它。在这个部分中,除了具体的内容生产,教学质量评估之外,还有一个是教学品质的品控、监控和监测。你可以看到这个学生最近课效不好,提醒一下可能对于这个小朋友服务没到位,可以在关键的指标上监测,以及更好的预警去做相应的服务动作。

左边这一侧和怎么降低成本有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大的成本是人。因为教育是一个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老师的成本占到百分之四五十,还有市场销售的成本,最后落下来很多是人的成本,提升每一个关键岗位的人效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AI赋能教育:更高的性价比)

我们就把市场侧、销售侧、班主任侧放在这里,我各自举了一些例子,都是和场景里面的一些环节有关。比如在市场侧很重要的是做精准的用户画像,进而更好地去投放,做精准的用户传播;销售这条线,比如什么样的人更适合接待哪一波客户,你有用户画像可以更好地匹配;班主任这一侧是智能批改和考评,能够很好地将其工作流程化,降低成本。

这三类人的招管培各个环节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些人的招聘非常重要,因为量很大,要充分分析他们的特点,分析应该招什么样的人,招过来之后,我怎么培训他是最快的。这里面都有很多的数据分析,进而提升效率。业绩指标也会落实下来,落实到一个岗位一个人效,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把成本降低下来。教育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有众多环节的工种,AI赋能教育的场景中,需要在不同的环节做很多惊喜的工作,最终的效果会产生出来。

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先清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在这些方向尝试怎么用AI解决效率最高,而且一定要落地到最后的指标,AI要想产生效果最好的方式,一定是你的每一次尝试都有结果,结果告诉我好不好。

·AI时代人才的供与求

接下来再分享一下人的部分,在AI时代人该怎么培养,需要我们好好思考,我们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而产生什么样的职业培训的机会,创业者、投资人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价值。

(供给侧劳动力情况)

首先是在供给侧,首先供给的人是谁呢,劳动力。劳动力在未来几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四个因素:首先是劳动力在减少,未来十年能够进入到市场的劳动力人口在慢慢下降,供给一稀缺,就意味着变贵,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第三部分显示着,新生的劳动力是95后,他们有自己的特点,相对来说更迷茫一些,更不讲究,更快换工作,针对这个群体需要一些新的方式去吸引他们。

大家想想95后的爸爸妈妈是什么年龄的人?可能是70年代的人,核心企业的核心岗位已经很多人都是70后了,他们都是有知识的,有收入的家长,他们在孩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花了很多钱培养孩子,他们在课外辅导上花了很多资源精力培养孩子,所以在孩子找工作上,大概率他们还是愿意培养一下孩子,让他接受更好的职业教育。

目前的学校教育体系衔接社会部分还没有做的那么好,这个时候会产生一系列的机会,在社会上培训这些人群,家长的付费意愿是明显偏高。这是我们未来看好职业教育的原因之一。

(需求侧对劳动力的要求)

接下来我们看需求侧,哪些岗位,什么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在这四个方向上有很大的变化和人才需求:首先是城镇化率,现在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五六十,但是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城镇化率会带来人口集中,带来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会有教育培训的需求。城镇化会带动公共服务、基建的等各种行业的需求。

另外一个是人口的老龄化,日本、台湾地区都已经开始进入这个过程,中国有些城市的老龄化比例也非常高。失能老人群体已经有四千多万,每年不断地涨,但是能够照顾失能老人的养老护理人员非常少。这个市场肯定会有更多的社会需求。

还有一部分是AI自动化,AI和自动化并不一定那么显著地减少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但是会使得对人才需求的种类发生变化,越机械化的、不需要那么多同理心的、不需要那么多创造力的工种会被替代掉。更多人需要去利用这些AI技术,AI设备做更好的服务。那意味着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发生变化,创造力的培养、同理心和人建立深度连接的能力更重要。

第四个部分是现代服务业,就是第三产业,随着人均GDP越来越高,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高。这个部分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大方向,广义的服务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在这场321创新教育峰会的最后,张丽君表示:“我们希望在创新工场这个大家庭中,大家能够深度交流,产生连接,携手在所谓的‘寒冬’里抱团取暖,扎实练好内功,在下一个资本和经济周期里跑在前头。”

 

AI+教育,落地后效果凸显

在VIPKID高级副总裁项碧波看来,AI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有很大的差别。

“无论是算法还是大数据,AI在互联网中的作用是非常核心的,没有这个东西转不起来。”而在教育场景中,“更多是把业务搬到线上,没有AI也能转起来”。

他以VIPKID为例,AI在教育中的应用更多地是去“寻找”产品,“看看AI在哪个产品中能起到作用”。即使找到了产品,它的作用也不是一下子凸显的,“而是一点点放大,一点点让大家认识到它的价值”。

在VIPKID,AI发挥作用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如何保证教育的质量,比如教学和服务的质量;二是如何提高内部的效率,包括老师和服务的效率。

他以完课率为例:“在线课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课堂稳定性,但是我们的老师在美国,学生在国内,我们就布局了很多中国到美国的骨干网。为了最快的触及到家长,我们用了一些大数据和AI分析,对每个家庭的历史网络数据环境进行了采集,结合当前的测试方法,对它的网络环境做了预测,让家长获得最好的网络体验。”

他补充道:“这带来的效果就是,我们上课的完课率从98%多提升到99.5%。”

而在小叶子教育CEO叶滨看来,AI能够解决的是教育中的一些痛点,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痛点。他以自身业务为例:“我们先是推出智能钢琴,解决成人自学的问题;之后,我们将智能钢琴与教学可见结合起来,推出智能音乐教室,这样一来,一个老师可以同时教多个孩子;后来,我们又通过AI技术做钢琴陪练,让孩子在家练习更加快乐。”

叶滨解释道,耳朵对于搞音乐的人来说是最宝贵的东西,但是真人老师的纠音,由于是远程指导,难免因为网络环境或者噪音影响音质,进而影响准确率,而AI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确识别”。

AI的另一个价值在他看来是提高练琴的趣味性。“比如我们研发了很多互动APP,让你弹琴的时候有背景音乐还有互动游戏,这是AI给孩子带来的体验感的提升。”

追一科技联合创始人胡晓则从提升教育组织本身的效能出发,讲述AI在教育场景的落地。

教育企业和金融等其他机构一样,也有大量的销售和客服,如何监管这些人是否按照企业的要求去服务客户,一直是个问题。而有了AI,则可以通过对语音的分析,识别哪个员工正确地服务了客户,“此外,还能通过AI看出这个营销人员擅长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就能把员工的能力画像画出来。以后,通过AI平台,可以实时地将用户的问题转给擅长解决此类问题的员工,实现服务销售的千人千面。”胡晓说道。

·AI只是工具,并非一切

AI在落地过程中,可以帮助教育企业做很多事情,然而,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AI在落地过程中的挑战。

在叶滨看来,AI落地过程中的最大挑战来自场景和边界。

他以钢琴陪练为例:“做钢琴教育,最大的场景是传统老师1对1教孩子,当你试图用AI赋能,你会发现这个老师很不愿意,他觉得一个小时教一个孩子就挺好。所以,即使你AI做得再好,老师没有这个需求,AI就无从下手。”

在他看来,AI真正产生作用,是学生从老师那里离开后,回家练琴,产生了陪练场景,“AI的价值才体现了出来”。

“技术有边界的。因为要想让孩子打开你做的APP,你的产品得有趣,但是要知道,趣味性再强,它也是用来学习的,也很难超越王者荣耀。所以如果不使用强制手段,孩子不去练习,你也没有什么办法。”

胡晓则认为数据落地的解决方案和人才是AI落地中的两个挑战。“在中国做AI,光有技术是不行的,它得去结合场景,结合产品,因此,它需要大量的数据来喂养。”此外,他还表示,AI最终的壁垒归根到底是人。“AI方面的人才愿不愿意做这份工作,愿不愿意投身于此,这是关键。”

项碧波表示:“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像互联网公司,能产生一针见血或者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多时候是润物细无声。另外一点,不管现在我们把AI吹得多神,归根到底它还是一个工具。就像互联网之于传统行业一样,过了五年、十年,大家不会再提AI,就像现在大家不会去提互联网企业,所有的企业都上网了,以后所有的企业都会有AI元素。”

盒子鱼CEO黎小说同样表示:“我觉得未来的AI就像人体里面的神经和左大脑,人工智能不是卖点,人工智能更多的是‘to’行业的、‘to’概念的,它还是一个底层的东西,还可以更好。人工智能是你的内容,你教学的神经和左大脑,并不是一切。”

·AI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挑战

正如胡晓所说,AI最终的壁垒归根到底是人,那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去培养这些人才呢?

事实上,AI方面的人才其实是金字塔结构的。最顶尖是极少数的科学家,他们能发明改进理论、核心算法;第二个层次是优秀的AI工程师,他们可以将理论和算法很好地整合应用,甚至进行局部改进,将其变成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AI解决方案;第三个层次是工程师,他们做开发工作,将AI解决方案包装成完整的可以使用的产品和服务;而另外一个更大的群体就是对AI的泛泛应用者,这个群体更多时候不是进入到AI专业领域,而是通过对AI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的理解,赋能其所在的行业。

传智播客CEO黎活明在演讲中表示,目前企业对AI的用人追求主要集中在中高级人才,而短期培训培养的更多是初级人才,离社会要求的中高级人才还有一段差距,所以在他看来,要培养中高级人才,就要把精力放在大学里。

“大学本科四年,有足够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培养AI人才。不仅仅是编程知识,还有基础学科数学、算法等等。”

在实践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学生的基础很差,“基本上只能培养成初级程序员,干一些边角料的活儿。”黎活明说道,“此外,要把学生培养好,得有水平很高的老师。但实际上,这样的老师很少。

小象学院CEO谢磊则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除了学生基础差、优秀老师数量不足之外,学生的需求差异化很大。“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每个来学习的人,他的基础情况不一样,因此需要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但是目前,显然,我们做得还不够理想。”

对做少儿编程的VIPCODE CEO唐亮来说,最大的挑战来自家长的认知,即如何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学习编程的必要性。

“学习编程是一件枯燥、折磨人的、反人性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花很长时间通过我们的案例和学习效果来引导家长,改变他们固有的思维——编程不只是程序员的事情,它可以真正改变孩子的逻辑思维。”这也就需要他们在课程的设计上下很大功夫。

他还补充道,人工智能可能会是一个赛道,“这像极了30年前的英语”,但是他预计它普及的速度会比英语的普及速度快很多。

拓展阅读
1创新工场张丽君: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巨头最有可能出现在线上
2全年融资579起、523.95亿元,2018教育行业投融资上下半年“冰火两重天”
3【特别策划】8位一线投资人梳理2019年教育趋势:教育投资冰火两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