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丨基因编辑戏谑的背后,教育优越者的“特权”?
摘要:全社会的焦虑,最终还是要全社会各方一起面对和解决。而任何科技的进步,最终都应该回归人性的善和对人类真诚的关怀。

(微博内容)
透过基因编辑婴儿的争议,家长们可算是一诉衷肠:你看,教育它有多么不公!
教育有多不公?
从中西部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优先发展起来,将中西部甩在了身后,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水平落差。
从城乡来看,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到城市,农村无奈“坐冷板凳”,教育资源“得过且过”。像城市的孩子抱着iPad上课、报着课外辅导班、寒暑假去国外游学的待遇,偏远农村的孩子很难享受的到。
从考核标准来看,中国34个省、超13亿的人口,出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因地制宜等因素的考虑,地区跟地区间的教材不一样,如岳麓版、冀教版;考试试卷不一样,全国卷分(一)、(二),还有五花八门的自主命题;连带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也不一样。
就连在北京生活的人也能深深感觉到不公。
从整个国家来看,省跟省之间有差异,换在北京,就是区跟区之间的不平衡,一个机构“走穴”的老师这么说过,“我教过良乡的孩子,也教过海淀的孩子,同一份教案跟学案,良乡的孩子把我当个宝,海淀的孩子把我当根草”,你说教学水平差距大不大?
此外,重点学校的存在也让人牙疼。记得有次采访,一个创始人说道:“你看北京,就清华附小、北大附小、中关村一二三小,加上芳草地之类比较有名,于是老百姓就拼命往里挤,因为自家孩子只要进入这些学校就能进入名牌初中,进而进入名牌高中。毕竟,有名的初中、高中也就那几所,比大学还少,所以现在大学的竞争反倒不那么激烈了,小学的竞争变得超级激烈。”真正的僧多肉少,再加上划片入学制度的存在,出现奇葩的“天价学区房”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要想上私立学校,还得摸一摸口袋里有多少钱。
还有不得不提的教培机构,最近国家政策对校外培训市场的整顿趋严,讲到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不能像做生意那样做教育,还有就是要整顿乱象,不能超纲啊、老师得有教师资格证啊、收费时长不能超过3个月等等,教培市场正在往规范化、秩序化方向发展。
为什么要整顿,因为人民群众需求量很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上哪个机构上哪个机构,还是有人要考虑下腰包,然后委曲求全,退而求其次的。
更别提,非京籍的小孩儿一直在北京上学,或许还得回家高考,结果是你学的是北京的课本,考试还得按老家的来……说多了都是泪。
那有什么办法呢?
这个时代,在线教育的兴起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弥补教育的不公,让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孩子通过互联网接受一线老师的教学。
但同时,在线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打的是名师称号,其实是个普通大学毕业生,挂羊头卖狗肉;比如一些线上1对1机构资金出了问题,甭管你交了多少钱都要不回;更惨的,碰上教育机构跑路,血本无归。
这也就让线上教育纳入监管整顿范畴有了现实背景,如果鱼龙混杂,无法起到弥合教育不公平的作用,反而阻碍了市场发展。
再比如双师,这个打着“解决偏远地区优质资源短缺”旗号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匮乏地区,优质师资稀缺的问题,让大山的孩子可以跟城里的孩子肩并肩,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少落后地区互联网使用者的媒介素养并不高,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认知是休闲娱乐(音乐、小说、交友、游戏等),而很多学生缺乏自制力。
同时,即便有优质的教育内容和学习设备支持,却得不到好的指导,那有了互联网也白搭。与之对应的是,发达地区学生的媒介素养相对好些,教育资源本身又较多,于是知识鸿沟就像是树的年轮,不动声色间越来越大,体现在表面上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公。
所以,实现教育资源公平的问题,至少涉及到是否能得到资源、资源本身是否优质,以及怎么使用这些资源三个问题,在前两个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使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习效果,也就是弥合教育资源不公平的实际效果。
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主要还是集中到占优势的地区和学校,剩下的只能“喝汤”,并且在这剩下的残羹冷炙中还得争上那么一争。尽管有了国家政策关注,各种科技的加持,但问题距离真正解决还任重道远。对基因买卖的调侃,不正是家长对当前教育不公现状的焦虑和无奈吗?
全社会的焦虑,最终还是要全社会各方一起面对和解决。而任何科技的进步,最终都应该回归人性的善和对人类真诚的关怀。
拓展阅读:
本文为鲸媒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ID:jmedia01 获取授权,否则鲸媒体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